杨珊
最近,在项目部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李保国》电影。该电影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李保国同志也因为扎根大山、为民服务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教授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他把自己的青春根植到太行山中的棵棵果树里,把自己对人民的真挚感情播撒到粒粒泥土中,把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注入到太行山里的块块山石中。李保国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真实故事,震撼了我的心灵,心灵受到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人生态度的表现。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 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他曾表示,这辈子干得最过瘾的事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李保国深深地了解,仅仅自己或科研团队掌握技术是不够的,只有让广大群众都了解、熟悉、掌握,才能让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李保国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手把手的为乡亲群众讲解新技术,使技术真真正正的刻进群众的心中,成为群众的拿手本领。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巍巍太行,然后发芽、开花、结果。看了电影,我决定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做一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路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