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晓东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型名词。文化产业包含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经济,既然是经济,那就必不可缺少经济的三大指标:投入、产出和消费。投入指的是文化产业的付出;产出指的是消耗比;消费则指的是大众消费。随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文化的转型之路则势不可挡。如何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路径。我们一定要在“集体价值取向”和“个人道德取向”中选择一条平衡之路,在坚守“伦理道德”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目标为首的“人的追求”。
中华古国,泱泱五千年华夏文化。大国风度,积淀人文厚重历史。受到中国文化中“重义轻利”的影响,国人讲究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是许多人心中的道德垂范。但是我们注意到,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阶级关系上的,个人生活往往笼罩在家庭或者家族的影响下。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际交往也逾越到陌生人社会、网络社会。因此,我们要在道德责任的合理基础上,也要探索出一条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契约责任”。
文化反思是实现文化转型的首要条件,同样也是必然需求,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要基于过去的历史发展、对现代发展方向的判断、从时代要求的高度,得出新的结论和选择。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快文化转型进程,各级政府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文化反思是一种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速成的、或者短期的工作任务。不应该满足于浅尝辄止甚至临时性的尝试。文化反思是需要提高和升华的,必须达到“学”的境界——具备一定的学术理论层次,达到理论的高度。文化反思如果半途而废,对于文明的转型历程是十分不利的,因为那样会引起文明传承的断层,对民族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则是更为不利的。
在实现文化转型历程中,知识分子应该起到表率作用。知识分子应该走到前沿,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进一步地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树立科学发展观,消除所有不利于发展的理念。文化反思能否顺利走下去,必须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为引领思想。文化反思如果偏离正确的指导思想,会很容易误入歧途,不可能走上正确的转型之路。
在文化转型的特色之路上,我们中建路桥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2015年中建路桥跨越引领式发展的脚步,在“百家央企进河北”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中建路桥完成战略重组华丽转身,为日后的超常规发展注入新兴活力。再从先进的中国建筑母文化的载体中汲取了先进而又丰富的文化力量。再结合自身70年积淀形成的文化内涵融合于中建信条,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建路桥特色的“善道文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善”意味着美好、善良之意。“善道”意味着遵循事物发展的轨道。“道”意味着正确的方式、方法。“善道”喻意着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善道文化是中建路桥人精神素质的重要体现,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使党中央、毛主席从陕北向晋察冀转移,参加了西柏坡道路的修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又参加了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搬迁道路的修建。这三条“红色道路”,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指引出精神道路,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不可磨灭地贡献。
在建国初期伊始,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时期,老一辈的中建路桥人发扬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在满目疮痍的背景下,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支公路建设专业队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测量、技术、设计等攻坚任务;参与了邯邢基地大上时期公路的修建;承建了我国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现代化交通工程——京津唐高速公路(河北段),开创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利用外汇融资的先河。后来修建了石太、石黄、石安、京张,为纵贯京津冀的道路网立下汗马功劳。在行业内率先施行质量责任管理制,把质量放到首位,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中建路桥人不仅在国内市场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在海外市场也取得重大突破。在菲律宾、孟加拉国、卢旺达都参与新建工程,在当地的公路建筑市场打造出了良好口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引领下,我们中建路桥人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大地价值,回报社会信任,与员工共同打造出一片美好的未来。关注客户需求,思考社会发展趋势,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道路桥梁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早日成为现实,为我们美丽但又富有特色的“中建路桥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