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董存瑞烈士陵园有感
第四公司 贾军强
七一前夕到承德市隆化县出差,有幸参观拜谒了董存瑞烈士陵园。作为一名党员,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参加了这一场精神的洗礼,通过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深刻教育。孩提时代,就看过电影《董存瑞》,那个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早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少年时就曾把考上存瑞中学当成自己的理想。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在原察哈尔省(今属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的童年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岁月里度过的。1945年8月,年仅16岁的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在党的培养和战火的锤炼中成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转战南北,英勇奋战,战功卓著,先后荣立三次大功,四次小功,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1948年,在隆化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董存瑞献出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他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为共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誓言。董存瑞牺牲后被追认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这一年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决定:为纪念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隆化中学改称为存瑞中学,以志永垂。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为纪念英雄董存瑞的不朽业绩,1954年经原热河省政府批准,在隆化县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大门门柱中间横额上是肖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董存瑞烈士陵园"七个黑色大字,笔势跌宕,苍劲浑厚。陵园内花木扶疏,以中轴线分开成两大部分,又浑然一体。中轴线上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全铜雕塑,它通高8米,像高4.1米,神态逼真,富于动感,很好地表现了英雄人物的气质。再过去是纪念碑,碑上是朱老总的题字:“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舍”字是繁体,加了提手,汉字的妙处,这一加,感觉中好像是英雄在关键时刻,亲手把自己的生命捐献出去了。中轴线的顶端是董存瑞墓,这儿埋葬着董存瑞的遗物,还有在隆化战斗中牺牲的其他战士的遗骨和遗物。在纪念碑侧后东西两面各有碑廊一座,呈严整的对称结构,它是烈士陵园各主要建筑的后起之秀。是为纪念董存瑞烈士英勇牺牲50周年,1998年国家拨款修建的。碑廊总高4米,南北走向长24米,碑廊里镌刻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聂荣臻、杨尚昆等人以及一些知名人士为董存瑞的题词48块。
面对烈士的英灵,我陷入沉思,董存瑞作为一个战斗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是辉煌的。董存瑞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正是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也许,时间会冲淡琐碎的记忆,但人们将永远铭记,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将指引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也许,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瞻仰着松柏环绕中的丰碑,在这让烈士永存的地方,我接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励着我以倍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虽然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英雄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烈士的骨肉化作泥土融入这片土地。烈士墓旁几株紫色的丁香花开得正盛,远处隐约传来的歌声令人心潮澎湃:“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