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好奇以及崇敬的感情一口气读完《梁家河》,不由地感慨: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真的有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当知青的日子,是种的“瓜”,他卓越的领导才能、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真挚为民的情怀,是他得到的“果”。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顺应“上山下乡”运动的潮流来到梁家河,在这里,他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然后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这也正是我们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解决了许多以前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让我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上学时学过的名言名句,现在才略懂一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下乡知青习近平从“北京娃”到“受苦人”,从“挣工分不如妇女”到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再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口中的“好后生”、干活“不撒尖”。一系列称谓的变化,源于他“不服输”的劲头,是他勤学苦练,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有力证明。前往四川取“真经”,解决技术、土壤松软、材料运送等难题,打破“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论断,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克服植被、土壤、地势等不良因素影响,说服群众一块干,修建了村里老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淤地坝”……知青习近平知行合一,用勤奋为知识开道,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共产党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初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干活随意,老百姓对他印象不好。经过家人的教导,他带着“团结观”,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经过苦干实干,成为“陕北的孩子”,百姓口中的“好人才”。即使离开梁家河四十多年,他始终惦念着梁家河和当地的父老乡亲,多次帮助村里的老乡渡过难关。
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史、成长史,我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在我们青年之中,谈的最多,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问题。我们从校园出发,怀揣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远走四方,如果这个“四方”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条件似乎“不尽如人意”的基层,又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谋求未来和发展?的确,来到工作岗位的最初,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我们不应该就此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我们应该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寻找归属,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性质,这是我们当下最该做的。做好了这些,我们才能像习总书记一样,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个奇迹,才能实现自己一身的抱负,才能在广阔的未来展翅翱翔!
(四公司 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