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旭
7月18日收到公司下发的《梁家河》一书,看着“习大大”与村民同行很接地气的封面,不由自主的打开拜读。工作之余用时两天阅读完毕。
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详实生动的历史细节,时不时的引用“习大大”、“陕北调调”的口吻展开对话,让我不由自主的也做了一次“陕北人”,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应发愤图强,从梁家河汲取精神力量。
一、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40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就像一个回家的孩子,记着村里的一山一水,记着曾经住过的窑洞,记着小伙伴们的小名。即使成为党中央最高领导人,也没有忘了这些,只有心中记挂着百姓,才能不忘本,不忘根。“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走出北京,来到梁家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时刻带着求知的渴望,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要多看、多读书,“抓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在任何选择面前,都要不忘初心,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作为第一价值判断。
二、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加强学习,不断锤炼。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才没有辜负生命的意义。“习大大”山坡上放羊之余都在学习看书,为了学习而选择离煤火最近的铺位,吸着煤炭吐着黑痰还要把书看。读书修身,学以致用,做向上的好同志,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必须始终牢记“习大大”的重要要求,为人民群众要做实事,工作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成为行动上的巨人,领导干部更要“一碗水端平”,多接接地气,留住“泥土味”。 平时多加学习,把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要经常看些与基层有关、与农民有关、跟农村有关的书籍;我们当代青年,更需要勤动手,善观察、多思考,学习多种知识、经验融入实践,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了解工作模式、摸索工作方法,让自己在“干中学,学中干”,用书本给予的力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办事成效,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三、自强不息,勇于担当。
从“北京娃”到“村里娃”意味着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逃离”北京,在小山村里历练出了自强不息的信念,这也是影响到“习大大”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面对“沼气过不了秦岭”这个看似难以胜天的困难时,在各种不赞同,不看好的声音下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并带领乡亲们在山沟里大河坝建坝田、成立合作社,以及挑战各种不可能,并且一一变为现实。我们新一代青年更需要这种对人民忠诚、干净、敢说敢做敢担当的气魄。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梁家河七年让习近平总书记充分了解到中国底层的真实状况,更是他青年时代世界观形成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精神需要每个人用心去感悟。只有这样,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梁家河精神才能成为我们日后的行动指南,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不断学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刻准备着,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