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梁家河》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8-09-03
【字体:打印

 杨路

最初来到集团军训报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便收到了《梁家河》这本书,看到封面上有我们伟大的习总书记,还印有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当时我就想,习大大成为人民领袖之前一定付出了很多,而在梁家河是他的第一步,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到底有什么故事,这便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习近平作为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准备大干一番。由于受父亲冤案的影响,这次离开更像是一种“逃离”。于是习近平报名插队,来到了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延安,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去梁家河的路并不顺畅,几经辗转,他们终于来到了梁家河。但这里的生活还是比他想象的差了许多,在这里,每天不仅要早起上山干活,还要承受被村民认为是反革命的精神压力,习近平决定重回北京,毕竟这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我在想,这就好比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发现与自己理想中的落差较大,再加上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中可能会受到领导或同事的指责,心里边更不是滋味。从北京回来后,习近平决定扎根农村,他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很不好。”于是习近平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有了这个法宝,他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能团结人”后来也成为他的领导风格之一。在一个公司中,我们也需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虽然属于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但唯有团结一致、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把工作做好,才能积极响应集团“高效建造、有机融合、唯旗是夺”的发展要求。

青年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没有被这里的困难所吓倒,反倒决定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一天他在看《人民日报》时,被刊载的两篇四川省大办沼气的报道深深吸引,他在想如果梁家河的人民也能用上沼气该多么好,这样一来,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解放生产力,还能对厕所粪便进行处理,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更能解决农业肥料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可谓是“一举多得”,于是习近平前往四川开启了“取经之旅”,从调研考察到实验测量再到开工,在梁家河办沼气池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可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尝试,沼气池终于在梁家河成功建造,并且在全省得到了推广。看到这里,我又想到这就好比我们刚来到公司,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勤学好问,积极向前辈们请教,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把工作做好。

   如今,习总书记团结带领人民走上全面奔小康的新征程,还提出了“中国梦”这样使人感到振奋的主题词,要真正实现中国梦,还要靠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前进。梁家河这个小地方的变化,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一个缩影,梁家河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息,经过梁家河几代人的努力,大家过上了祖祖辈辈梦想的生活,而我们中国的变化,也在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也要有习总书记坚如磐石般的人生信仰,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习总书记博览群书的尚学精神,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依然能白天干活,晚上读书,这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我们还要学习习总书记实干攻坚的精神,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在工作中干出成绩。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路桥微信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地址:石家庄建设南大街38号 邮编:050001 电子信箱:sinorb@cscec.com

Copyright © 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冀ICP备05030520号-1

版权所有: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